在外飘零的叶,归处在何方?

这里的冬天,夜比家乡来的要早。
叶也比家乡落的稀疏。
这里的春天,我总期盼它早点来。
因为我总期盼着回去。
可真的回到家里,却不知情归何处……
「 01 」
即将迎来的是我的第二十四个春节,也是我在这个光怪陆离的城市浮沉的第七年。工作以来我已经两年没回家过年了。
从考上大学到毕业,再到开始工作,接连跳槽了几个公司以后,我探索这座城市的进度条已完成了大半。我对它的熟悉似乎可以与那个吴侬软语的小地方相提并论了。
哪里的水果便宜,哪家店的饭菜好吃,生病了要去哪家医院,从这到那的最短路线是什么,我几乎了然于胸。上海,魔都,我的第二故乡。

「 02 」
人一旦开始工作,就会知道人生的艰难。
多少个无眠的夜晚,通宵工作的,在外应酬的,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的,以及,回荡着那无数无眠的夜的夜晚。发际线在不知不觉中上移,偷偷爬上脸的小细纹在早起的镜子里显得明显又吓人。
在一边回复着昨晚积压的工作信息一边洗漱穿衣的早晨,我只看了一眼镜子便匆匆收回了眼光。大学时候不吃早饭的习惯现在也没能改回来,房间里的滴答声让本该生气勃勃的早晨显得冷寂。我瞟了一眼床头的时钟,穿上外套匆忙出门去。
那天下雨,衬衫上有块咖啡渍。那是个同样形色匆忙的路人,我固有的心软让我在听得一句“不好意思”之后便作罢。可再一想到上司的严肃面孔和被压榨的休息时间,就觉得无奈又沮丧。冰凉雨点时而跳上我的脚踝,雨伞根本挡不住风雨,衣服被淋湿了一半,咖啡渍反而没那么清晰了。
一天的忙碌和迷茫之后,抄小路赶着最挤的一班地铁回家——作为一坨人肉,感受无数种体味混合在一起的,令人作呕的味道。
回到,洗完热水澡。左手拿罐啤酒,右手插着裤兜,就这么站在窗前。像是偶像剧里的场景,可我知道,这不一样。

屋里没开灯,霓虹照亮我的脸。突然远处有烟花绽开,一簇接一簇,流光溢彩,又忽然消失。“兴许有什么好事正在发生。父母此刻在做什么呢?或许梦也做了七八个了吧。”
我笑了笑,和我一样寂寞啊,这烟花。
「 03 」
无眠的夜,时间回到几年前,我的学生时代。
坐在电瓶车后座的我,无论严寒还是酷暑都奔赴在上补习班的路上,不敢细数父亲日益增多的白发,双手总是直挺挺地握住后座旁枝。我表达爱意的笨拙不亚于父亲的沉默,而无论我们彼此做了什么错事闹的僵持,也总能在默契的在无言中重归于好。
每天晚上洗好的水果,每天早上按时的早餐,每天放学时校门口追随着我未曾离开的目光,与这座城市的冰冷相比,家庭烟火气的温存似乎是我唯一的慰藉了。
因此我一直理所当然地认为我的归属感在家乡。
那就回家吧,我对自己说。

但时隔数年,家还是原来的样子么?
隐隐约约感觉到,这里也并没有我的“归属感”。
我是一个骄傲的不想再让父母为自己操劳的成年人,我有太多话不能说,即便是故作轻松一笔带过,也担心是否会引起他们多多少少的担心。
家还是原来的家,这里早已不再是我的归处了。
小时的玩伴早已散落不知所踪,即便是偶然在那条窄路上碰见了,也早已疏离淡漠。乡邻们一年见不上几面,自然是面生。我总觉得,很多细节也都随着时间变了,可我却无从知晓。
“我曾以为离家只是个动作,没想到还有回不去这个结果。”如今回来,我是它的客,不再是它的生动的一部分了。
「 04 」
闲暇时翻阅朋友圈,看到留在上海的朋友发的图片,竟也有些怀念。开始只是嘴馋,想念公司楼下的米线和奶茶,还有各种火锅日料;也想那些便利的交通、整整齐齐的高楼;后来连衣着永远光鲜靓丽的路人也觉得亲切可爱。我这才发现,这是的的确确的思念。

我的归处到底来自哪里?归属之情究竟归于何处?或许这不是一道单选题。
无论是小县城还是大城市,都有我所依托和眷恋的地方和可爱的人们,我热爱我久居的城市正如我热爱我成长的小地方。因为一个人而爱上一座城,那些我们所挂念的人所在的地方,就或许就是我们的心之所向吧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Everdo and be your self
致每一个不知归处的我们 。

emm
@EmptinessBoy?: 233